10年前國內海綿鈦工業北有“撫鈦”,南有“遵鈦”,當時海綿鈦年產能很低,合在一起也才三、四千噸,實際產量只有兩千噸左右。那時人們對鈦這種金屬不太了解,其優異性能是“養在深閨人未識”。隨著經濟的發展,科研的推進,人們發現美、英、法等國鈦的用量最大的是航空制造工業,俄羅斯的鈦主要是用在海、空軍工的建設上,日本是靠出口和用在電站、化工等工業上。盡管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中國工程院李東英院士在《我國鈦工業的三十年》中說:“多年經驗告訴我們,要發展我國鈦工業還必須做好兩件事:一是大力發展鈦白工業,二是必須抓好鈦的應用推廣工作,這也是對發展新材料有普遍意義的事。必須結合我國特點開辟我們自己用鈦的道路。”雖然在1982年國家組成了由16個部門成立的全國鈦的應用推廣領導小組,但因在
鈦的應用上,我國的飛機制造業和造船業使用鈦的局面尚未打開,
鈦合金在“空中”、“海上”還缺乏穩定的市場,無利可圖的鈦行業吸引不了權利的任性、投資的任性,只有撫鈦、遵鈦、寶鈦以及幾家科研院所“任性”鉆研、探索在我國鈦工業發展的道路上,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入海,“兩彈一星”成功發射作出貢獻。
伴隨國力強大,經濟發展,鈦的優異性能在航空、海洋、石油、化工、醫療、建筑、體育等眾多領域凸現出來,北方的撫鈦南方的遵鈦的海綿鈦產能已經難以滿足市場需求,“有價無市”的現象在2005-2007年把海綿鈦市場“爆炒”到了天上人間,誰拿得到海綿鈦批條誰就相當于抓到了白花花的銀子,
鈦的“任性”也是從此開始,“鈦”任性埋下的產能過剩之禍從2008年逐步積累。然而,近觀十年我國鈦工業失衡發展至今與“有錢的任性和有權的任性”不無關系。筆者一個從事房地產商的朋友在房地產上賺了上億資金,看見海綿鈦產品在“有價無市”中暴利顯現,于是,跨行巨額投資海綿鈦產業。朋友在遵鈦還高薪聘請了一些退休老職工做技術指導。當朋友巨資建設的鈦廠竣工投入生產時,海綿鈦價格已經一落千丈,投資陷入沼澤,資金幾乎血本無歸,銀行還在追貸。想“抽刀斷水”時,錢已賠光。
一些房地產商、服裝商、酒店老板棄本行“擠進”鈦行業淘金,導致了鈦產能急驟膨脹,失衡發展,產能過剩,這是有錢“鈦”任性的結果。有權“鈦”任性還體現在地方保護主義過程之中,這種任性是丟失顧全大局的狹隘任性。盡管當下已經形成的15萬噸鈦產能嚴重過剩,但仍有新的地方性任性在支撐新的海綿鈦項目建設,國內仍有三、四個地方正在“熱火朝天”建設新的海綿鈦項目,產能均是萬噸級以上。針對這種有錢有權由任性引起的失衡發展,筆者早在2008年初就在《警惕:海綿鈦熱將引發“五類資源”的浪費》寫到:產能過剩一是導致礦產資源的浪費,二是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,三是導致生態資源的浪費,四是導致建材資源的浪費,五是導致人才資源的浪費。盡管鈦金屬應用前景十分樂觀,但鈦行業現狀卻不容樂觀,過度發展與市場容量的失衡,導致我國鈦行業在產能過剩中嚴重損傷財力、人力、物力、資源。失衡的發展便會付出失衡的代價。